是“禀性难移”,还是“秉性难移”?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语言文字报 Author 黄启庆 陈 欢
常言道:“江山易改,bǐng性难移。”但到底是“秉性”,还是“禀性”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。云南师范大学黄启庆和陈欢经过反复求证,对这两个词语进行了区分与辨析,请看——
在各大报刊里,“秉性”和“禀性”二词混用的情况时常可见。
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以下简称《现汉》)和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》(以下简称《现规》)是国内语文生活中最为权威的两部规范性辞书,二者在“秉性”和“禀性”的收词和释义上亦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处理方式。
《现汉》83年版、96年版、2002年增补版、第5版、第6版、第7版)一致将“秉性”解释为“性格”,将“禀性”解释为“本性”,且多有“江山易改,禀性难移”一例。
《现规》三个版本 将“秉性”解释为“本性”,且都有“江山易改,秉性难移”一例。
显然,两部规范性辞书对“秉性”与“禀性”二词形的处理是相反的。
《现规》第1版将“禀性”和“秉性”处理为一组异形词,并将“秉性”推荐为规范词形,解释为“本性”;而第2版和第3版将二词形单独立目,分别解释为“天性”和“本性”。根据《现汉》(第7版),“本性”主要强调“原来的性质或个性”,“天性”主要强调“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”。
“秉性”和“禀性”究竟是一词二形还是各表一义呢?
1.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使用情况
为考察二词形在古代文献里的使用情况,笔者查阅了汉籍全文检索系统,从2,159种文献里共搜索到631次“秉性”和448次“禀性”。为清楚了解其修饰词或下位词的情况,笔者对它们的常用搭配词进行了统计,结果显示:
“秉性”后面搭配的词语多由“忠”“直”“诚”“公”“刚”“贞”等词素组成。《现代汉语分类词典》将这些词素构成的词语归为“才品”类,而根据《现汉》(第7版)对“性格”的定义即“在对人、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”,这些词语多数可归为“性格”类。
“禀性”一词的常用搭配则是“聪明”“温良”“难移”等词语,这些词语的意义多具有生而有之的“本性”或“天性”特点。
从上面这些不同搭配可以看出,二者在语用倾向上有着较为明确的分工。它们相同的搭配词语是“聪明”。由此也可以看出,它们在古代汉语里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趋同性特征,即语义上都有了“本性”或“天性”的语义特征。可以说,古代汉语里“秉性”“禀性”的语义重叠为《现汉》和《现规》的矛盾处理埋下了伏笔。
2.《人民日报》使用情况
为考察二者在现代汉语语料中的使用情况,本文对1946—2020年的《人民日报》语料进行检索,结果“秉性”出现519次,“禀性”只出现132次,与古代汉语里的使用情况相比,现代汉语里二者的使用频次差别明显。
初步断定,在词形选择方面,“禀性”有向“秉性”靠拢的倾向。
为进一步考察具体使用情况,笔者同样对二者在《人民日报》里的高频搭配词语进行了统计。结果显示,“秉性”与“禀性”在现代汉语里的趋同使用倾向更加明显,如二者的常用搭配词语都有“难移”“耿直”“善良”“平和”等。从词义上看,“秉性”和“禀性”后的多数搭配词语可以与“性格”搭配,但“勤劳”“儒雅”“勤奋”“高洁”“不凡”“神奇”不能,主要因为这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多是人生而有之的一些品质或性情,即“本性”或“天性”。
综观上文统计与分析可知:
第一,“秉性”“禀性”在古文献中的使用频率几乎旗鼓相当,但“禀性”在现代汉语语料中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;
第二,“秉性”和“禀性”在古代汉语中各有所指,前者侧指“性格”,后者侧指“天性”“本性”,但在现代汉语里,二词形所指皆有“性格”和“天性”“本性”义,即本来各有所指的两个词形,在现代汉语里却都能两指了,“异形同义”的异形词特点越来越明显。
由此,笔者认为,目前将二者处理为一组异形词是符合语言使用现状的。
由词素“秉”和“禀”分别与词素“承”组成的两个词“秉承”和“禀承”,已被《异形词整理表》处理为异形词,并确定“秉承”为规范词形。笔者认为,“秉性”最终取代“禀性”一词的可能性是较大的。但考虑到这两个词形在现代汉语里都有一定的使用频率,如直接将使用频率相对较小的“禀性”处理为“秉性”的异形词,并将“禀性”一词弃而不用,可能会引起语言使用者的不适。
像《现规》(第1版)那样将二者分别立目,并有意软性引导,推荐“秉性”为规范词形,在“禀性”几近销声匿迹之时,再辅之以人为规范,顺水推舟,顺势而为,恐为规范使用这两个词形的上策。
(改编自2020年11月18日《语言文字报》文章《“秉性”“禀性”之辩》;作者: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/黄启庆,云南师范大学学生/陈欢;图片来自网络)
本期责编:李欧丽
往期回顾
2021-06-10
2021-06-09
2021-06-08
2021-06-07